Column navigation
如何控制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怎么產生的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
在地球的氣候長期演變過程中,溫室氣體在氣候變化的早期或地質年代,溫室氣體都是自然而非人為起源的.而隨著人類工業活動的發展,其主要來源包括如下三方面:一是化石燃料利用排放的CO2等溫室氣體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溫室效應隨之增強而影響到氣候,這是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驅動力;二是農業和工業活動排放的CH4,CO2,N2O,PFC,HFC,SF6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后,也通過溫室效應增強氣候變暖;三是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溫室氣體源/匯變化和地表反照率變化進一步影響氣候變化,這包括森林砍伐?城市化?植被改變和破壞等.
多數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留存很久,例如CO2可留存約120年,全氟碳化物生命期約為五萬年;也就是說今天釋放的廢氣,在一個世紀或數百個世紀后才會消失.依據2007年IPCC評估報告,如果大氣中CO2含量增加到工業革命前的2倍,全球平均溫度將大約上升攝氏3度,海平面升高約10-60公分.從工業革命開始累積到現在的CO2排放,已經逐漸影響現在的氣候;而現在起前所未有的排放量,不僅影響子孫后代,還直接加劇影響我們.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等一系列嚴重問題是人類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溫室氣體及溫室效應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引起了全球廣泛的關注.
World-watchInstitute的研究數據表明,目前大氣中的CO2濃度已經超過361PPM(百萬分之一),比工業革命人類開始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前的大氣濃度高出30%.科學家預估生態系統可以忍受的大氣中CO2含量上限為550PPM.下圖為大氣中CO2濃度變化趨勢.
面對溫室效應的挑戰,人類意識到需要全球一致的共同行動.1992年6月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簡稱UNFCCC).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中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本對策是全球參與控制溫室氣體向大氣的排放量,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京都議定書》規定工業化國家必須在公元2008-2012年間,以1990年的排放水平為基礎,平均減少5.2%的排放,受管制的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北京時間2007年12月15號下午通過了“巴利路線圖”.當天的會議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之前,就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完成談判,并制定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利路線圖”.
各國政府?企業及個人也將面臨由此而來的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實施的最新調查顯示,在4834名受訪者中,88.1%的人已經明顯感受到氣候變暖的趨勢,84.6%的人認為這已經成為全世界必須共同正視的緊迫問題.
目前潮流的作法“碳抵消計劃”--既讓消費者參與“排放交易”購買“排放額”,受到了廣泛關注.眾多航空公司如德國漢莎航空?英航?維珍?國泰航空等已經啟動該項計劃.企業界也以購買排放額成為“碳中性”(Carbonneutral)企業作為展示形象爭取消費者認同的經營方向.
同時,碳交易逐漸成為市場追逐的熱點,也成為各地政府吸引投資的新概念.《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三個靈活履約機制之一的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發展迅猛,CDM,簡而言之,就是“資金+技術”換取溫室氣體的“排放權”(指標).世界各地進行的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得到了政府?眾多跨國公司參與的出資資助,數十家來自英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日本等多個國家投資銀行和碳基金在中國設立了代理處.據了解,摩根士丹利已成為全球能源?溫室氣體減排以及碳信用額度市場的最主要交易者,近五年內,摩根士丹利將在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及其相關活動中投資30億美元的碳排放信用額度.而傳統銀行的身影也在碳交易領域日漸活躍.數據顯示,亞洲發展中國家碳減排權平均價格是12歐元/噸,到了歐洲交易市場,價格將升為20歐元/噸左右,并且現在還在不斷攀升.對于碳交易整個市場的規模,英國首相布朗近日曾大膽預測,到2030年,全球碳減排量的市場總量將膨脹到6000億美元.而據國際排放交易協會于2007年12月中旬分析,2007年碳交易市場超過700億美元.